• <ins id="hepur"></ins>

    1. 緬懷,國之脊梁

      一天之內,吳孟超院士與袁隆平院士先后辭世。“雙星”隕落,國人同悼。在互聯網上,在微雨街頭,在大學校園,人們不約而同獻上敬意與哀思。

      微信圖片_20210524162033.jpg

      兩位院士都是以身許國、品行高潔的科學家,是名副其實的民族脊梁,他們的貢獻和事跡永遠銘刻在共和國史冊上。

      對他們情真意切的自發悼念,是一種寶貴的社會風向標,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強化核心價值觀引領,持續立根塑魂、正本清源,從而春風化雨、潤澤人心的鮮明體現。

     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,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,見賢思齊就能蔚然成風。

      5月24日10時,“雜交水稻之父”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袁隆平院士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舉行。

      襄陽四中學子以這種方式表達對袁老的哀思和敬意——

      有一種緬懷

      “感恩國士,吾輩奮進”

      “聽著您故事的孩童長大了

      我們會頂起國家的未來

      “我們會繼續努力

      做到‘醫食無憂’”

      ……

      為緬懷英雄,接續奮斗,襄陽四中學生自發觀看了共和國60周年獻禮片《袁隆平》。這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業科學家為主題的影片,再現了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“三系配套法”的研究,并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。影片真實生動地展示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心懷天下,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和信念堅定、矢志不渝、勇于創新、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。

      “我有兩個夢,一個是禾下乘涼夢,第二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。”為了這兩個夢,袁隆平畢生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,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,一輩子躬耕田野,投身于雜交水稻事業,解決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“吃飯”問題。出身書香門第的袁隆平,卻與土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。他用實際行動在“逆行”,憑一稻濟蒼生。

      “人就像一粒種子。要做一粒好的種子,身體、精神、情感都要健康。種子健康了,事業才能根深葉茂,枝粗果碩。”襄陽四中學子紛紛表示,以后,我們會帶著您的種子和夢想,繼續奮斗,砥礪前行。

      有一種追憶

      承彼遺志,再攀高峰

      袁隆平院士曾說

      “人就像一粒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”

      無數青年被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滋養

      種子破土而出

      定將根深葉茂、枝粗果碩

      袁老,一路走好

          從前日上午謠言到下午真正噩耗傳來,我們終沒能挽留住袁老。也許,他真的是在等我們吃完午飯吧。

          袁老走了,他來時,世界很多地方是饑殍遍野;他走時,新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。所謂袁公千古,神農歸仙,恰如其分。先生之風,山高水長,栽禾之德,世代難忘。

          有人說,有些人偉大,偉大到甚至人們都忘記了他們同正常人一樣有著生老病死。袁老已儼然活成了人們心中的神,這是應得的,也是應當的。不妨試問,袁老為何偉大?我想,袁老的偉大不僅在于培育出雜交水稻養活了人民,不僅在于袁老挽世間饑腸于溫飽,更在于他在具備了一位科學家應具備的所有品質的同時,用生活的平凡抒寫了生命的不凡。

          袁老也是人,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,愛在田間散步,偶爾也拉拉小提琴,但他似乎這一生只為一件大事來——讓國人牢牢端穩自己的飯碗,自己則可欣慰地在比樹高的稻禾下乘涼,90余載光陰,70余載田間辛勞,此等毅力非常人可比擬。那時人們沒有寄寓給他太大重任,他卻把國家的重擔挑給自己。因為他知道,民以食為天,他要做的,便是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。

          放眼新中國,歷史的功臣何止袁老一人。前人栽樹,后人乘涼,“袁老們”用雙手辛勤締造出全新的世界,撕開歷史的一隅,宏拓復強之基。正如網友所言,他們生而與時代爭輝,身如螢燭之火卻似日月星辰般燦耀,然則西沉后便不再升起,但他們的光芒所照之處也會遍布世界每一角落,進而喚醒沉睡大眾的心靈。他們的存在才應該受到重視,因為,只有這樣的一批批人,才能讓社稷安康,濟萬世太平。

          我想,社會各界對此,都應有一個全面的思考。

      于國家,袁老給我們留下了什么?我們怎樣更好的去傳承?造福世界的技術、攻堅克難的勇氣、樂觀豁達的心態、低調謙遜的美德,還有他未竟的夢想……“風吹過稻田我就想起你”“以后,我們幫您把種子撒向更遠方”……

          于群眾,究竟什么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明星來追捧?我想,答案就在于“明星”二字:予世人以啟明,化作照亮后人前行的星光。銘記是為了更好的前行,我們需要真正記住的,更不僅僅只有袁老、鐘老、吳老這樣的人,還有萬千潛名工作,為祖國事業無私奉獻的工作者、研究者。

          于社會,崇敬英雄的風氣塑造自不必說,我們也許還忽略了一點,那就是社會需要著重培養什么樣的人,怎么培養?恐怕空喊口號,帶有一腔三分鐘的熱情不會見多少成效。這值得社會中的每一分子去思考。

          于媒體,我們不禁思索:新聞存在的意義是什么,是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胡亂帶節奏,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嗎?如果新聞的真實性都不能保證,與之牢牢相關的社會公信力、新聞倫理規范又何去何從?時效與真實,我寧選擇后者。

          于后輩,我們更須銘記,時代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,前輩的囑咐未能忘記,后代的賽道也須由我們開啟。袁老的遺愿只能依我們來實現,而我也堅信,我輩定當自強,不負前輩囑托,去開辟畝產1200公斤甚至更多的水稻。

          英雄不敵歲月,國士可敬長年,公等遺風長存,則必存千古。待到我輩承彼之遺志,則定會攀上時代之巍峰。袁老等先生,一路走好,愿從天堂吹來的晚風,都會化作田間的稻香,久久不散。

          最后,在網上轉載到的,也希望大家能記住這樣的一批人:

      王綬琯院士于1月28日逝世,享年98歲

      沈忠厚院士于2月5日逝世,享年93歲

      周毓麟院士于3月2日逝世,享年98歲

      程镕時院士于2月07日逝世,享年93歲

      周又元院士于3月12日逝世,享年82歲

      彭士祿院士于3月22日逝世,享年95歲

      沈善炯院士于3月26日逝世,享年103歲

      謝毓元院士于3月27日逝世,享年96歲

      李京文院士于3月31日逝世,享年88歲

      閔桂榮院士于4月28日逝世,享年87歲

      劉興土院士于5月6日逝世,享年85歲

      夏德昭院士于5月20日逝世,享年104歲

      楊伯達副院長于5月21日逝世,享年94歲

      吳孟超院士于5月22日逝世,享年99歲

      袁隆平院士于5月22日逝世,享年91歲

      國士無雙,望周知,且珍惜。

      (作者:襄陽四中2020屆高三(10)班畢業生曾靖淞同學,現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,特發此文沉重哀悼袁老)

      禾下乘涼夢,倉滿無饑恐

      粒粒皆辛苦,后輩不敢忘

      永遠懷念袁爺爺,袁爺爺您一路走好

        來源:人民日報、高二年級  編輯:張德平 審核:劉明國 

       
      日本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_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_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_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大片

    2. <ins id="hepur"></ins>

      1. 亚洲中文字幕色欧另类欧美 | 最新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免 | 日韩综合永久久网 |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| 在线播放麻豆嫩草影院AV |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|